口流涎的艾灸解决方法,如果效果好记得分享哦!

☞ 公众号内回复“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!

☞ 公众号内回复“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(视频)

☞ 公众号内回复“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

概述

口流涎是指口角自流清涎。口流涎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,小儿惊风,面瘫等病。


舌为心苗,舌藏于口,唾、涎出于舌下。因此,心神的疾患亦可反映于唾涎,如心脾两亏,神不归舍的疾患。常有涎多唾漏征兆。此外,肝藏魂,主疏泄,肝郁疏泄失职,唾涎会变少。而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涎,流涎还常是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征兆,流涎而伴有弄舌者,常为大脑发育不良,智力低下的预兆。


《灵枢•口问》 :“黄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气使然?歧伯曰:饮食者,皆入于胃,胃中有热则虫动,虫动则胃缓,胃缓则廉泉开,故涎下,补足少阴”。此外,早孕胞脉盛,血壅冲逆,津液随冲气上升,故呕恶频作,涎溢满口,尤其晨起多涎为早孕先兆。

常见病因及症状

(1)风中于络:口角流涎,面部麻木不仁,口眼歪斜,眼睑闭合不全,恶风寒,迎风流泪,舌苔白,脉浮弦。


(2)风痰上涌:口中流涎,半身麻木不遂,口眼歪斜,伸舌偏,言语不清,或见神志不清,头晕目眩,喉中痰涎壅盛,舌苔厚腻,脉弦滑。


(3)脾虚不足:口角流涎不知,食少纳呆,面色苍白,神怯,或腹胀满闷,或便溏,舌淡苔薄,脉弱。


(4)脾胃热蒸:口中流涎,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,口干,口苦,小便赤涩,大便秘结,心烦,食少纳呆,舌尖红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
病情分析与鉴别

(1)风中于络口流涎与风痰上涌口流涎:二证均因风邪所致,均见口眼歪斜。但风中于络之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,外感风邪,风邪乘虚侵袭阳明之脉,经筋不利,口眼不能闭合,津液溢于外所致,属风中经络的轻症,为感受外风;后者多见于中风,多因为体内风盛,内风挟痰浊上扰。前者口角流涎症状较轻一般仅见口眼歪斜,并无肢体症状;而后者病情较重,症见口眼歪斜,伸舌偏,言语不清,或见神志不清,头晕目眩,喉中痰涎塑盛,舌苔厚腻等痰浊壅盛之象。


(2)脾胃热蒸口流涎与脾虚不足口流涎:二者病位均在脾,但病因病机各不相同。脾胃热蒸口流涎多因素有蕴热或过食肥甘,导致脾胃之火上蒸,迫津外溢,故见流涎。而脾虚不足口流涎是由于脾胃虚弱,或过食生冷,或虫积为患,耗伤脾胃,导致脾气虚弱,不能布散津液,又气虚固摄无力,不能固摄津液,津液外溢而见口角流涎。前者常伴有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,口干,口苦,小便赤涩,大便秘结,心烦失眠,舌尖红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等实热之象。后者常伴有食少纳呆,面色苍白,神怯,或腹胀满闷,或便溏,舌淡苔薄,脉弱等脾虚之象。常见于小儿。

艾灸取穴

查看700个穴位大全

指寸取穴法:由本人或本人指节宽度差不多在施灸者为宜

艾灸前注意:

建议一: 点开 查看艾灸注意事项


建议二: 点开 查看艾灸常见反应

推荐艾灸工具

案例:

灸疗偏方


小儿流涎症:偏方1:取地仓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、中脘穴、脾俞穴,进行艾条灸,每穴每次悬起灸10~15分钟或实按灸4~6壮(施灸前术者应在自身实按灸之,测温确定垫布的层数,以免烫伤),每日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偏方2:取地仓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、廉泉穴、颊车穴,进行艾炷隔姜灸,每穴每次施灸5~7壮,艾炷如黄豆大小,每日灸治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偏方3:取地仓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、廉泉穴、颊车穴,艾炷无瘢痕灸,每穴每次灸7~10壮,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,每日或隔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
艾灸体会:

肝藏血主筋,其脉络于舌本,若肝血不足,筋失所养,则舌短失灵,伴随流涎。脾开窍于口,经脉连舌根,散舌下,脾的运化功能与舌密切相关。肾藏精主水,其液为睡,阳虚失其温化之职,则上泛而唾。故舌实际是脏腑的一个缩影,为调整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。艾灸能调节心、肝、脾、肾四经功能,疏通经络,改善大脑循环,使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运行正常。

“艾灸助理”功能介绍
  1. 可以查询700多个穴位精准位置及作用 点击查看

  2. 可以查找常见1000多种疾病艾灸方案 点击查看

  3. 可以查询3000位客户艾灸案例

  4. 可以查询艾灸常识注意事项

  5. 可以免费观看艾灸相关视频

  6. 客服24小时咨询:【联系客服】

  7. 艾灸产品购买:进入商城

浏览 719 举报
关注公众号

请搜索微信号来添加关注

aijiu5433
点击即可拷贝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